当交易资金增大,风险边界被压缩,市场中性策略成为许多资金管理者寻求稳健的答案:对冲系统性风险以追求阿尔法(Asness et al.),同时用滚动再平衡和分散因子实现绩效优化,这与Markowitz(1952)的资产配置理念并不冲突。绩效评价层面,Sharpe比率等风险调整指标仍是行业通用语言,但需警惕样本依赖与回测过拟合(Lo, 2002)。
投资者身份认证不再是合规的“例行公事”。受反洗钱法与监管趋严影响,KYC流程与数字身份验证直接决定资金能否被放大操作合法化。金融稳定委员会(FSB)关于杠杆与系统性风险的警示,为平台和个人投下一道监管红线;Khandani & Lo (2007)对量化策略失灵与高杠杆连锁反应的研究,仍为今日教科书级案例。
评论
投资小白
写得很透彻,尤其是把行为金融和监管结合起来分析,很受用。
EagleEye
关于Khandani & Lo 的引用很到位,提醒了量化回撤的风险。
财务猫
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市场中性策略实操的案例分析。
蓝海
标题够震撼,内容也有新意,建议增加对51配资合规路径的具体建议。